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編劇最痛

  香港人一向以擅於”食腦”自詡,而在眾多職業當中,相信有好幾種都是食腦之最者:包括政治家、設計師、科學家、律師、電腦程式編寫員等等,尤其對於後者,近日我更有一番深刻而痛苦的體會:剛完成了一個由再培訓局主辦的網頁設計初級課程。只因本來就對電腦知識只有一知半解,偏偏主講的導師又並不太體恤遷就我這種年老兼蠢鈍的門外漢,把一個原本就頗為緊密,對初學者來說內容也略嫌過深的課程教得又急又快,結果到頭來有如囫圇吞棗,雖然頗有得著,實在也頗為吃不消。不過也是因此,讓我能初窺一點編寫電腦網頁程式的門徑,感覺寫這些程式,委實是相當花耗精神、腦汁的一回事,有時只為達到一個小小效果,已需要耐心地付出頗大的消耗;又有時只為打錯了一個小小符號,已足令整個效果完全無法顯現出來。於是從此,對於那些會設計編寫網頁的專業人士們,不得不由衷佩服得五體投地。

  而編劇也正正是其中一種極度食腦的行業,不過大概最為不幸的一點是,在本地,這也是一門最能把你的自信心打擊摧毀、消耗淨盡而地位又頗為卑微,兼且待遇從來不高的行業--當然除非你能成名,而且最好還要如張愛玲所言,成名趁早。是故,在此先要奉勸一句,看官之中若有意從事此一行業,又或對此一行業存有天真幻想者,請先考慮一下自己的自信強度(最理想者是具有一股近乎盲目兼自戀的超人自信--雖則要幹這一行往往又絕不能太過執著自我)與韌力--關於韌力這一點,記得在我入行未久之時,有位編審老爺曾不斷教誨過我,做編劇一定要有韌力!而所謂的韌力,大概指的就是不斷受挫,仍能不斷積極自信,死不認輸的一份精神--套用一句內地套語就是:心理素質要相當地高。對於這一點,說來很慚愧,我當時做不到,至今也自問仍做不到。

  警察,世俗稱為”差佬”;消防員,世俗稱之為”消防佬”;裝修師傅,則叫”裝修佬”,而對於職業編劇,坊間亦一向有”編劇佬”或”度橋佬”的俗稱。當然我所說的地位卑微,並不純因這一個”佬”字的俗稱而來,而是行內眾所周知的事實--又當然,所指的只限於小編劇。若要詳細道出行內一個小編劇的辛酸苦況,只怕洋洋灑灑,真要寫到天光也寫不完。在此只要舉出最具代表性的一點就夠了:就是不斷要為老板或編審老爺度橋,到頭來你卻發現他們一就是根本絕不在意你所度出來的”屎橋”,要的只是為度橋而度橋--那意思就是說,只要求你不斷拋橋出來讓他去ban,純粹供給他”腦震蕩brain storming”之用;一就是他們要求的,都只是他們自己也根本度不出來的”驚天動地絕世好橋”!。矛盾的是,小編劇若能度出這種橋來,早就不成其為小編劇,而夠資格成為編審老爺也不止了。

  最叫人氣餒沮喪的是,到最後驚世好橋往往不見得度了出來,一切倒是回歸原地踏步,最後能合他們意思用得上的,也只不過是一條有點”屎”的橋而已。或云,屎橋與絕世好橋很多時只是一線之差,對這一點,筆者絕對同意之極:創作有一條不可不知的座右銘是:世上但凡任何執行不到的意念都是廢的!意思是說,光有意念不行,有了意念,還須經過技術性地把它高明地鋪陳”打磨”出來的一番心思。所以也就是說,再屎的橋,一旦落入高手手中,都會變成絕世好橋;反之再好的橋,落在低手手中,只會成為”屎橋”。不過,用一條屎橋拍出來的電影,很多時既能叫好又能叫座;反之,用好橋拍出來的戲,往往卻既不叫好亦不叫座,奈之何。

  所以說到底,辨別高手與低手之間,往往總是存有很大主觀成份和灰色空間。更何況,高手也總有失手時候,盲拳也總有打死老師傅的時候。此所以,最後真正取決者,往往還是只在於人,而非在於橋!

  固然,一旦遇上以上那種”奄尖”老板或編審老爺,你只能慨嘆不幸中之不幸,可惜是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這種人在行內的數量偏偏一向非常不少。因此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廢寢忘餐,無休無止的榨盡腦汁去度一些明知絕無結果,絕不會用得著的橋,往往就成為小編劇們的家常便飯。這時,就非常需要上面所說過的所謂韌力功夫了,否則你就會逐漸失去了一切自信,徒然覺得自卑自怨自艾,怨自己怎麼生出來不是一副超凡入聖的腦袋,想來想去偏也想不出人家輕易便能想出的一條絕世好橋來。

  寫到這裏,真感覺小編劇跟偉大的科學家們倒似乎有一點共通的痛苦:不是有個有名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嗎?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泡之前,曾經試驗過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結果才能成功試驗出一種合適用作燈絲的材料!事後有人問他,對於之前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次失敗有何感想?愛迪生卻只輕鬆回答,我從不感到那九千九百九十九次是失敗,我只認為是成功找到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並不適合用作燈絲的材料而已。

  但這還不算最不幸的,堪稱最不幸者,要算是非正職受薪的電影編劇們常常付出巨大心血努力,度了一遍又一遍的橋,然後寫完一稿又一稿最後卻連尾期也收不到的普遍現象。很多老板,最後只須一句”你度的橋,寫的稿不夠好”就足以成為不付任何酬勞給你的藉口。這種赤裸裸剝削的不公平現象,早已近乎不成文慣例地一直存在行內已久,也直接成為新入行者望而卻步,以及編劇界長期處於青黃不接的主因。好笑而荒謬的是,行內天天都在喊劇本荒,在喊編劇不負責任,編劇質素太差而偏偏卻從來沒有人好好注視過這個簡單不過的現實問題。

  尤其一些所謂業內老行尊,更常常會編出一套堂皇詭詞來糊弄人心,比如:要當編劇先要有熱誠啊,有熱誠先就不能斤斤計較酬勞,先要問問自己有多少斤兩?自己付出的努力夠不夠?像我們這一輩出道時,哪一個不是不怕”蝕底”,肯捱肯搏才有今天?如今的年輕人啊,實在太現實了,動不動就先講錢,先講”著數”!好像我,就從不相信有懷才不遇這回事,你在這行混不出名堂,先要反省看看你自己,是不是你不夠努力,不夠料?肯努力,又有料的人,是從來不會懷才不遇的。赤裸裸的欺詐剝削之餘,還能厚著臉皮如此冠冕堂皇,資本家的狡猾真叫人想不佩服也不行!對邏輯稍有研究的朋友,不難發現這裏面存在一個所謂”循環論證”:你若付出努力還不能出頭,只因為你付出的努力根本不夠;相反如果你成功,就證明你付出足夠的努力了。若據此論證推演下去,則今日之八十後慨嘆買不到樓,大可沒資格抱怨樓價過高,只能先怪自己,是否未曾努力搵錢?或者只怪自己搵錢能力不夠好了!

  有見及此,記得在筆者入行前的好多年前,我參加過的一個編劇課程的導師,一位金像編劇出身的張某,曾嘗試推行過一個頗稱偉大的構思,那便是集合眾編劇學員的”義工”努力,一起建設一個”劇本資料庫”,專為電影工業者們提供各式題材的電影劇本大橋,並試圖奉行以度橋工時為編劇定酬的公平保障制度。可惜,構思最終只能成為偉大幻想,原因我以為大概有以下幾點,一是根本不符合本地電影行業的生產慣性模式,亦高估了行內老板與從業員對這種新式思維新式制度的適應認受能力,以及信任程度,因而顯得完全不切實際;二是高估了編劇學員們在老板與從業員心中的能力認受性和影響力--他們絕不會覺得這些藉藉無名,根本連小編劇也算不上的學員們的才能、創意是值得他們付出酬勞去換取的。

  再就是,他們根本就從不需要別人的創意,只需要自己的”創意”。那就是說,在他們心中,永遠只有一個符合自己主觀喜好的劇本取捨準則,任何不能在此準則下滿足他們的,一概免不了就要摒諸門外。對此,他們有一個很好的藉口:我搞的是生意。而在他們心目中,生意的意思,可說只等同於確保賺錢的生意。他們大概忘了,電影不但從來就不是一門可以確保賺錢的生意,甚至更是蝕多於賺的高風險生意,尤其更絕不宜拿來投機的。在香港行內,一直有個經典笑話是,要想害一個朋友,不妨試試說服他去投資搞出版業或電影業。

  我這麼說,並不表示我認為一個編劇並無必要向老板的商業考慮負責,而只須為自己的創作喜好和創作熱情負責;想說明的不過是,有時所謂的商業眼光,也從來不可以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的。而老板一般總是寧可相信自己,也從不願意相信編劇這方面的眼光,在他們心目中,彷彿每位編劇都是王家衛式人物似的。我相信任何編劇--只要他是有心在行內發展的--不管目的是為拿獎還是成名,都是決不會有心去倒老板的米,編出來的電影若能大賣,自己也絕對大有好處的。如果老板並非這麼想,那就只是表示,他們對於編劇的眼光與才能是有所質疑的了,可要是如此的話,那又何必要用編劇?

  所以,編劇行業直到今天,仍是那麼一片”黑暗”,仍是那麼一池死水,青黃不接,直到今天,就連電影行業內的大部份其他從業者,也已漸漸再生存不下去,情況依然不改。
  
  由是得出一結論,我輩凡夫俗子,與其度橋,不如度人,只因再驚天動地的絕世好橋,也得先看買主是甚麼人,受眾又是甚麼人?

  記得在我離開編劇行業,開始當上”量地官”未幾的時候,有位熱心的友人曾建議過我,不如嘗試寫一本教別人寫作武俠小說的書。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一笑置之,因為對於自己的一點點自知之明倒是有的:自己根本也沒資格當上一個稱職作者或編劇,敢問又有何膽量,有何厚臉皮去教人?別的不說,光說度橋的”做人”學問,我就自問從來未曾一窺堂奧,獻醜還是不如藏拙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