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作死不離三兄弟

 
  許是事前聽了太多關於本片的讚譽,抱著頗高的期望來看本片,結果看後便感受到不小的落差,雖然不得不同意,這實在是一部拍得很用心,很工整,娛樂性豐富之餘,亦不失言之有物的作品。後來才知道,這卻原來已是一部約於兩年前公映過的舊作,因某種因素才推遲至今日在本地翻放。以一部印度電影而能在本地影院上映,即使不算第一次,畢竟也屬罕見,想來這也大概與本地電影觀眾近來口味漸呈百花齊放現象有多少關係──若干非荷里活的外地電影先後均在本地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口碑及市場成績。

  先說說片名,其實這個片名真起得有點不倫不類,乍看起來會讓觀眾以為這是一部純鬧笑片,“作死”一詞也用得不夠貼題。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依英文名“3 idiots”直譯作“三個白痴”或原來所用過的“三傻大鬧寶萊塢”似又更加不可取。想起自“暴雨驕陽”成功後,以往很多上映過的校園勵志片均好用“驕陽”二字入名,不知譯片名者可曾考慮過?雖云俗套,至少能讓觀眾收一目瞭然之效,試問幾多成功賣座電影片名不也一樣起得那麼爛和俗套,卻並不妨礙其成功和賣座,甚至反過來會收到推動更多觀眾入場之效麼?

  然而,這部作品個人比較喜歡的始終只有前半部份,因為前半部不但笑料密集、精密(像三兄弟考試逾時,被監考拒收試卷時居然使計搗蛋,把試卷攪亂;Rancho初遇女主角時設計讓其市儈男友出醜現形等,就簡單得來而合情合理,足見巧思,值得一讚)且實在把故事開展得很引人入勝,也將幾個主角的性格刻劃得很成功和討好,比如主角Rancho的角色就設計得很有與眾不同的魅力、個性:一個既有外貌,又有內涵,天生領袖型的不羈天才。他在大學期間與教授病毒Virus,以至整個制度的不斷抗衡、挑戰,我認為都屬全片最為可觀的亮點,雖然這也本屬一般勵志片最為常見的模式,正如上述很多“驕陽”系列的電影一樣。既然營造了戲劇衝突,觀眾最後自然期望編劇能在片中提供一個有趣而吸引的解決衝突方法,但稍讓我失望者,是本片製作人最後卻來上一記有點爛的劣招:讓Rancho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為教授的女兒接生,還運用他的豐富科學知識將吸塵器改裝成助產器,從而挽回被教授革除出校的命運。如我沒記錯的話,這點子在一部港產舊片“賤精先生”中已曾出現過了。

  至於影片後半部,更嫌情節稍欠驚喜,熟口熟面得像大家都看慣了的肥皂劇,一切都來得是那麼理所當然和簡化(比如Farhan和Raju在女主角婚禮前為男主角Rancho搶新娘、Farhan最終獲父親諒解讓他去當攝影師、Rancho和Farhan在Raju自殺昏迷後終日守候在他病床前,用盡千方百計令他甦醒等等)而且有些煽情催淚的地方,似做得未夠高明。雖云作為一部商業娛樂片,在某程度上應將情節力求簡單化,但有時若簡化得過頭,卻未免會讓觀眾期望有所落差而難起共鳴矣。

  綜觀全片,卻有一記“扭橋”招數用得還算巧妙高明,那就是Rancho真正身份的揭發──在這裏就暫不揭穿了。

  台灣電影,以往給本地觀眾的印象,不是“娘”得婆婆媽媽,就是總愛跟在港式胡鬧喜劇片後面走,頗有點東施效顰的斧鑿感覺──像朱延平的很多商業電影,要不,就是藝術味道太重,叫普羅觀眾吃不消──像楊德昌、侯孝賢等人的作品。而印度電影,從來更絕非本地觀眾那杯茶,一來固是因為文化上的差異,二來是印象中,印度電影總愛沒來由在片中來上一大段歌舞,感覺猶如粵語殘片中的戲曲片。可喜的是,憑藉近來這一連數部電影的出現,似乎已足以讓人從此改觀過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