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得獎電影是否一定非典型商業

  一個老問題了。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有必要定義一下何謂“商業”,或者其相對的反義詞“藝術”,因為很多人對這二詞其實可以存有頗大的不同歧見。所以這裏,我打算在二詞前面冠上“典型”二字,試圖避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爭論。商業片、藝術片,本來就不存在一條明顯分界,然而在坊間,在社會上,普遍已形成這樣一種約定俗成的觀念:較側重於娛樂口味、而較不側重主題性呈現、以票房數字,市場反應為唯一考慮而拍攝的電影,一向就被歸入“商業片”範疇,反之則非。因此,若承認和根據此一簡單定義,則這類商業片,或典型商業片,自然極不容易受到各大電影獎項評審者的垂青。當然,例外不是沒有,不過以我所見所知,確實很少──最典型的例子,我想也許便是占士金馬倫的“鐵達尼號”和“阿凡達”兩部大作吧?不過這兩部大片,不論把它們歸入“典型商業片”或“典型藝術片”,相信可能都會惹來一番爭議。但我自己的看法是,若再根據以上定義,則二片無論如何都不能算作所謂“典型商業片”的。理由:一、娛樂口味和票房、市場顯然並非二片製作人的“唯一”考慮;二、兩片都能帶出若干深刻的思想主題。固然,縱是很多擅拍典型商業片的電影製作人,一般都不會甘於承認自己的作品是以“純”娛樂掛帥,或承認作品不重視主題的。唯我相信觀眾眼睛是雪亮的,公道最終在於人心。

  又如近日聽到某電台電影節目主持關於“桃姐”一片的評論,在讚賞的同時,主持人特別向觀眾作了一番提醒和忠告:不要對本片有錯誤期望,期望這是一部一般看慣了的那種大煽特煽,催人淚下的煽情片模式(大意)。如此一提,不知道會否有部份觀眾由此對本片起了一份戒心?但其實心水較清的觀眾,應該一看許鞍華導演的前科,就可猜得出她所拍的作品,從來都有很深刻的主題,而且從來就不會有那種大路典型商業片的東西。即以其前作“天水圍的日與夜”為例,平實得甚至連故事性也沒有,像紀錄片多於劇情片,就怎麼看都不能算是一部“典型商業片”。許導所拍過最具商業性的作品,印象中大概只有很多年前的“撞到正”、“極道追蹤”、”女人四十”和“幽靈人間”等等。而許大導正是過往很多電影獎項的經常性得主。

  又,近日有位業內前輩雄心勃勃,有意東山再起,大展拳腳,重執導演筒,並信心滿滿聲稱要憑籌備中的作品在影展中拿取獎項,以“省亮”招牌。然而,筆者並非敢於把人看扁,也並非犬儒,首先,憑此前輩作品前科,水準確實不敢恭維;其次,在看過其籌備中的劇本之後,憑經驗、憑主觀直覺,我都不大相信憑藉這樣一個劇本可以有機會輕易問鼎獎項。筆者亦無意打擊別人的雄心壯志,只是實事求是,唯前輩卻只一味怪責筆者過份悲觀,充滿負面情緒。這實在有點令我想起添布頓老電影“艾活傳”中的艾活。艾活雖然對電影滿懷熱誠,可惜其人終是眼高手低,所製作的電影始終登不上大雅之堂。

  寫作本文的源起,多少便是因為其在言談間曾提及過關於本文題目的一個看法,他堅持認為“得獎電影不一定不商業、不賣錢”。當然,這種看法在某程度上是不能算錯的,若假設得獎便等如“藝術”,那麼不管多麼小眾的藝術品,在現今社會中都可能會有相當市場的,舉例如梵高的名畫,大部份凡夫俗子都不懂欣賞,但市場價值一樣甚高。問題只是又賣錢又商業而又藝術又得獎的作品,所佔比例有多少而已,這並非主觀之詞,而是可從各大電影獎項歷屆得獎名單中得以驗證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