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難得有新鮮感的處境喜劇《親密損友》

  記得當年在電視台任職小編劇時,有位編審仁兄在閒聊中曾提及,自己曾大膽構思過一個“開心殯儀館”的處境喜劇題材,筆者也覺得idea不錯──雖然這位編審仁兄也曾考慮過,題材對於普羅電視觀眾來說,會否略嫌“大吉利是”一點,但其實我認為,這實在是一種不必要的,對現今普羅觀眾接受能力太缺信心的顧慮(經常出現死人的題材劇種,如鑑證劇、醫院劇等難道還少了?)。像好幾年前明珠台就曾播出過一套美劇“Six Feet Under”,所描述的正正就是一對從事殯儀行業的兄弟主角的故事,電影方面,近期較受矚目,以此為題者,則有大收好評的日本片“禮儀師的奏鳴曲”。

  固然,在行內有句話是:只有能好好實行出來的idea才是好創意,否則只是垃圾。Idea往往滿街都是,但能真正得到好好實行,發揮成創意者,往往只佔極少數,因為那往往才是其中最困難,最考功夫的部份。這就難怪TVB這個本地最大的處境喜劇生產商這麼多年,生產出那麼多一部又一部的處境喜劇,為何好像總是脫不出一定的定套與模式?


  事實上,由於相對於製作其他類型節目來說,製作處境喜劇的成本往往較易於控制,處境喜劇一向都是甚得電視台製作人、老板樂於青睞的一種節目形式。記得自本地兩家電視台啟播之初,就已開始引進了這樣的節目,但一般只是偶一為之,數量有限。一直發展至八十年代,無線才開始長期固定性地製作一周播出五晚的半小時處境喜劇節目,似乎已逐漸構成每逢周一至周五黃金時間必不可少的一個節目環節,且一直延續成勢,終於形成了家庭觀眾以之“送飯”的收看上的一種習俗,最為人印象深刻者為“香港八X”系列,(當然這當中的濫觸,不可不提到的是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經典“獅子山下”)這之後流風一直沿襲至今,而又漸次由當初的諷刺時弊發展至純以瘋狂胡鬧搞笑的風格,其中筆者記憶所及者,至少便有“城市故事”、“公私三文治”、“餐餐有宋家”、“婆媽女婿”、“卡拉屋企”、“真情”、“季節”、“皆大歡喜”(又分古裝版和時裝版)等一大堆。老人痴呆,不記了,詳見下引自維基大神的摘錄(至於另一電視台製作的同類節目,因大概在一般觀眾心目中印象太淺,恕不引錄):


o 《城市故事》(無綫)


o 《都市方程式》(無綫)


o 《婆.媽.女婿》(無綫)


o 《同居三人組》(無綫)


o 《我愛玫瑰園》(無綫)


o 《卡拉屋企》(無綫)


o 《愛生事家庭》(無綫)


o 《開心華之里》(無綫)


o 《餐餐有宋家》(無綫)


o 《真情》(無綫)


o 《男親女愛》(無綫)


o 《皆大歡喜》(古裝)(無綫)


o 《皆大歡喜》(時裝)(無綫)


o 《高朋滿座》(無綫)


o 《同事三分親》(無綫)


o 《畢打自己人》(無綫)


o 《女王辦公室》(無綫)


o 《天天天晴》(無綫)


o 《依家有喜》(無綫)


o 《誰家灶頭無煙火》(無綫)


o 《結•分@謊情式》(無綫)


  以上處境喜劇,歷年來真不知陪伴了多少家庭觀眾送過幾多頓家常便飯?度過幾多個一家人一邊圍桌吃飯閒話家常,一邊漫不經心接收著那些輕輕鬆鬆,無無聊聊劇情的晚上?不錯,以上的處境喜劇,最大的共通特色除了輕輕鬆鬆,無無聊聊,開開心心,嘻嘻哈哈,胡胡鬧鬧之外,主要還有一個:就是大多都把主要角色設定於幾個固定的家庭中,又或某一工作場所、辦公室之中,絕大部份所針對的目標觀眾,很顯然地都是師奶觀眾、婦孺觀眾──因為在那個黃金時段,他們總是主控了家中電視遙控器的主導權?然而,這個已沿襲了三十多年的模式,到了今天,相信即使是對於那些死硬派的擁躉,也多少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厭倦。

  好多年前,有齣由內地製作的成功處境喜劇“武林外傳”,雖然同樣採取胡鬧搞笑形式,風格亦有點近似“皆大歡喜”古裝版,然而前者戲謔傳統武俠世界與武俠文化的筆觸與情趣,卻似乎又是後者所欠缺的,因此就顯得特色得多,有趣得多。難怪後來更曾演化成電影版,及電腦online遊戲。


  而近期亞視推出的,由知名紅監製鄧特希監製的“親密損友”,似乎也可算是對此類無聊處境喜劇起了一場不小的革命。坦白說,個人對鄧特希以往成功電視作品如“妙手仁心”、“壹號皇庭”等一向不太欣賞,也許是個人太草根,也太犬儒,總覺得其作風有點“扮野”,之前他為亞視製作的“法網群英”與“上海灘俠醫傳奇”亦因題材略欠新鮮,引不起一看的意欲,對這次的“親密損友”事前本來也不存什麼期望,一來因為這類青春偶像劇畢竟不是我那杯茶,二來這類劇集從來也是亞視弱項中的弱項,誰知看後卻出奇地竟帶給我一點點驚喜(雖然以亞視近年弱勢,收視率只怕想高也難)。這個處境劇,架構十分簡單,描述的只是幾個現代年輕男女的感情關係和日常生活細節,偶而也涉及些有味的性話題,而且如鄧氏過往作品風格一樣,完全擺脫了角色家庭倫理方面的婆媽描寫。此外,出色的地方全在於對白和情節上的生活化、時代感、幽默感,那在在都給予了觀眾一種製作人在其中認真下過心思的感覺(畢竟鄧特希在觀眾心目中已成為了一個知名品牌)──這也是我認為,作為成功處境喜劇的一種最重要元素──這實在有點讓我想起近期很受熱捧的“摩登家庭”和早幾年曾在國際台播出過的“宅男一啤半”(內地譯作“好漢兩個半”)兩套成功的美國處境喜劇。(同樣純以一些風趣幽默、抵死雋永的對白,和精心設計的細節把一個本來簡單的故事人物架構,加以豐富起來)

  看來,對於某些肯不斷努力付出的創作人來說,量的持續保持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只有量的持續保持,才有機會最終打破某部份受眾對他的固定成見。

  固然,以上只屬個人一孔之見。也許有人始終認為只有“妙手仁心”、“壹號皇庭”等才是高佬(行內對鄧特希的暱稱)入行以來的最具代表性之作──當然,對這一點,個人也並不反對。但如果說這次的“親密損友”,是他在本土處境喜劇上敢於踏出創新嘗試的一步,為看慣了無線胡鬧處境劇的普羅觀眾,帶來了一種革新觀感的話,也許並不誇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