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供求問題

  “亞視百人”本周的“幕後精英篇”,頭炮訪問的便是行內有“白痴黎”暱稱的黎文卓,一位資深的電視人與所謂“度橋佬”。當被主持人問及今時今日有志從事影視行業的年輕人,應如何“實幹”努力時,他表示了一番看法,大意是認為本地的年輕人應多加擴闊視野,只因香港作為大中華地區的文化核心位置早已不復存在。同時他指出,過往的香港製作人一般只擅長於小趣味,寫不出一些如“康熙皇朝”之類的劇集,或者一些戰爭類的題材等等。

  當然,明白黎君所指的只是大部份製作人而言,對此筆者無意反駁,筆者所想提出的一點只是,上述所說的現象,其實很簡單而直接地,不過是源自市場供求的問題使然罷了。的而且確,在過往本地生產的影視作品中,一向較少涉及太嚴肅正統的歷史題材(即內地所謂歷史正劇)、戰爭題材等等(只不知是否由於內地因素的日漸增加,以上兩種題材近年大概亦已在增長之中,但其實在很多年前,本地影視作品中已出現過不少涉及歷史題材作品,像TVB在開台未幾,就曾開拍過若干部這種作品,包括由張之珏(八九十後觀眾們很可能已不知道此君是誰,此君其實是當年無線一位當家小生,卻大約在八十年代初期已淡出娛樂圈)、汪明荃主演的“清宮殘夢”,後期也製作過很多如“秋瑾”、“成吉思汗”(與亞視鬧過雙胞)、“大運河”、甚至“太平天國”等劇,那邊廂的亞視也製作過“秦始皇”、“武則天”、“少女慈禧”、“滿清十三皇朝”等劇集,當然以當時有限的製作條件,或者加上製作人對歷史的局限視野,製作出來的水準規模,大抵已遠不能滿足今日觀眾要求)。

  其實不止如此,在影視行業內,老早就已盛行著一個所謂“幾不拍”的說法(意思是幾種絕不能碰,逢碰必死的題材):一是政治,二是宗教,三是科幻,四是歌舞,五是推理,六是動物,七是兒童。一來是因為這些題材在處理上都很不容易,尤其政治宗教二者,到了今天仍是相當敏感題材,二來是製作人大多缺乏處理這種題材的素養(尤其科幻與推理),三是根據往績,大家都覺得這些題材很難討好普羅觀眾,勉強拍出來效果也較難讓他們信服(如科幻就是)。然而隨著本土觀眾的不斷發展進步,製作人也因應環境挑戰越來越艱巨而被逼不斷自強求變,這種禁忌似乎已稍稍被打破了一點──雖然禁忌始終是禁忌──單以歌舞題材而言,情況以我想已是得到最大改善的(雖然在電視劇作品中,至今似乎仍未見有出現過這類題材作品)。

  而禁忌之所以成為禁忌,在上述三個原因之中,相信主因便是第三個,的確觀乎過去本地涉及上述七種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又有多少曾是叫好叫座的?說著說著,似乎又逐漸回到了那個傳媒與觀眾在本地文化藝術欣賞水平以至道德水平越加下降的現況下究竟責任誰佔較大的老問題上去了。不妨各打五十板,責任應是雙方都有的,因而雙方實在都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在這方面,我是樂觀的,因為我深信時代的巨輪總是在不斷進步,雖然改變的步伐往往是微細的,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滴水可成河,積羽可成裘,鐵杵磨成針,像近日某位前輩向我說過的一個故事,有位老船家守護著一艘已有好幾百年歷史的木船,有人好奇問他,為何木船經歷幾百年,仍能維持正常出海航行的機能,甚至全無半點腐朽,船家的答案是,因為每一年他都會為船更換上一顆新的螺絲釘,因此年復一年,木船雖仍保持著原貌,實質上已遠非幾百年前的那艘木船矣。

  供求問題,在過去雖曾形成了本土製作上的某些局限,但我相信這個局限,本土製作人,不論是新舊兩代的,都是絕對有能力去加以克服的。像以上七種題材禁忌,我就絕不相信在香港眾多那麼有才華的製作人當中,是沒有擅長處理這題材的人才的,只不過是市場從來沒有真正給過他們去一試身手的機會罷了。

  最後一提,本周的“亞視百人”之“幕後精英篇”,訪問的好幾位資深幕後製作人,如黎文卓、高志森、林超榮、李力持,從他們口中述說的奮鬥成長經歷,實在對有志入行的年輕人有頗堪借鏡之處,值得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