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敢問港片路在何方


  曾經聽過一位在業內已呈半退休狀態的前輩提出過,他認為現在內地大部份的新一代年輕觀眾,似乎早已摒棄了傳統的港產商業電影,因為以他們日漸提升的口味要求,早已覺得港片都拍得太胡鬧低俗、太言之無物(推想其所指涉的應主要為喜劇片種)──這也許正可為數月前,有位來自內地的藝評人撰文批判“低俗喜劇”一片所引出的風波事件提供了某種註腳。

  個人認為,這種看法其實只說明了現象的一面而已。無疑,不論過往還是今天,港片的確存在不少這樣爛的喜劇片──“低俗喜劇”是否低俗,雖則見仁見智,但說到底我不認為是一部爛片,比之更爛的,還所在多有。因為喜劇片往往是最易流於胡鬧低俗的,所以以下只想專門就此一抒己見。

  執筆前,先後看了好幾部在內地十分熱賣的喜劇片,如“人在冏途”、“人在冏途之泰冏”、“北京遇上西雅圖”、“101次求婚”(此二片雖為愛情片,也有若干喜劇元素,亦在電視上偶然看了一部大概是中港合作,卻由本地導演谷德昭負責導演創作的“神奇俠侶”。

  還是先說說“神奇俠侶”這部舊作吧。它似乎頗能代表了港產(創作)的一貫喜劇爛片的典型──早幾年這類水準的作品可說十分之多,較有代表性,又尚記得的,例如有“老鼠愛上貓”、“河東獅吼”、“花好月圓”等等,他如王晶、劉鎮偉、谷德昭、馬偉豪、馬楚成等人拍過的作品,更不要說曾志偉、黃百鳴所拍的系列賀歲喜劇電影。而這類電影如果屬古裝片的話(其實過往大部份合拍片都為古裝片、民初片,理由很簡單易見,如拍攝一部以香港作背景的時裝片,內地觀眾不易產生共鳴──本地電影製作人,所以有“回歸本土口味”的提倡,其實大半也是出於無奈罷了──但若本地製作人拍一部以內地作背景的時裝片,則無疑又很難做到所謂“接地氣”也),一個很常見而不假思索的套路便是:總喜歡拿現代事物硬套入古代世界中,企圖藉此產生一種荒謬爆笑效果。而第二式套路,便是,將別人經典電影作諧謔MAD化,殊不知這兩招初試也許還靈,一旦用濫了便未免予人有點黔驢技窮之感矣。在“神奇俠侶”片中,以上兩種套路都可見到。最明顯如本片的故事概念,誰都不難看得出,是來自迪士尼的“超人特工隊”,然而倘若“抄”得其所,也還不是問題,偏偏製作人卻把主題和情節都演化得不倫不類,如在片中硬是加插一段胡胡鬧鬧的武林大會,亂搞一通,簡直就是最大敗筆。難怪這類片豈止內地觀眾逐漸離棄,相信就連本地觀眾也早就看不下去了。

  本片製作人的思路,顯然是企圖利用兩位男女主角:古天樂和吳君如的香港明星號召力,撐起整個大局──有趣的是,今日在中港二地,已聲價十倍的文章,在當年此片中居然也有份擔演配角角色。然而出來的效果,顯然不大理想。事實上,以內地逐漸建立起的明星制度,所湧現的明星之越多,及人氣之越盛,今日本地製作人若仍抱持這種純粹倚仗香港明星作號召的思維,顯然已有點過時落伍。即巨星如成龍、劉德華、梁朝偉、周潤發等人所拍的電影,如缺乏製作及劇本上的相應成功配合,想隨便攻下票房,大賺一筆,在今日只怕也並非一件必然易事。相反,近年頗多中港合拍片,似乎倒有點要反過來借助於內地明星演員號召力之勢,這還不是風水輪流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據此悲觀估計,假如本地演藝圈仍持續這樣青黃不接下去的話,相信不出十年,只怕就連香港電影,也將變成內地演員的天下了。

  在今日,好劇本固然不易求,基本上,就連一個中規中矩的劇本已不易求得。試舉例如“人在冏途”、“北京遇上西雅圖”等片,劇本在有識者眼中看來縱然還有可值得挑剔之處,但至少已十分符合通俗商業片的標準模式,而這顯然已反映出內地新生代電影製作人在這些年來所不斷吸收、浸淫學習的努力成果。當然,其實這類劇本,過往本地很多優秀編劇不是寫不出來,歸根究柢,只在他們的視野很多時衝不出香港,所以接通不了內地的“地氣”罷了。近年港產喜劇片似乎已趨向末落,除了一年一度的“柴娃娃”賀歲片,看來早已乏人問津,本地製作人實在有必要好好反省一下了。

  究竟是港片融入內地,還是內地片融入香港,似乎已不是重要的問題。對本地製作人顯得尤為急切和重要的是,得盡快在整體創作觀念上趕上時代潮流,而不僅僅是停留於對白和細節力求貼近時代脈搏的表面經營之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