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肥皂劇套餐


  曾經開玩笑試列出過本地肥皂劇公式對白,不妨再試列出肥皂劇兩大用得濫得不能再濫(特別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公式橋段。

  一、出身草根的主角母親,當年原來曾與某上流富商名人有染,所以主角原來本有著富二代的身份:當然這裏可分出Plan ABA就是主角甚為憎恨生父,又極有骨氣,雖明知一旦認回父親,便可從此脫貧享盡榮華富貴,卻堅拒誘惑認回生父;B卻是主角一心報復,或要“攞番應得o既野”,所以借此機會躋身豪門,要侵吞掉父親控制下那龐大的商業王國……(可簡稱為“身世橋”)

  二、心術不正的主角,千方百計,不擇手段要向上爬出人頭地,為此不惜出賣感情,欺騙感情,故意向富家公子、小姐接近,展開追求,目的只是侵吞對方家族生意及財富控制權,等到目的達到之後,才露出真面目,再一個又一個地把對方家族中阻礙自己的人清除,最後甚至連已成丈夫或妻子的另一半都逼死才作罷。這橋段其實跟上一條有同有不同,所分別者只是欠了一個身世的元素罷了。

  加上其他如男女鬥氣冤家鬥出感情、小子成長奮鬥創業、兄弟或姊妹身世命運逆轉對換,變成一貧一富,一好一壞等等次要情節橋段,湊湊合合,很多時便足以構成一部易受普羅觀眾歡迎的幾十集大戲矣。

  近日在“歲月留聲”重播的“情陷夜中環”簡直可說集合了以上各大小橋段之大成,因此雖然本劇已是拍攝推出於廿一世紀,乍看起來竟像是來自上世紀的產品,真可說是時光倒流再倒流,可讓觀眾有雙重懷舊樂趣。這也難怪,本劇製作人兼編劇之一的,正是近年最愛“吃老本”,也每下愈況的王晶。其實細看此劇,還可發現不少沿襲自當年“縱橫四海”的"成功"影子呢。最明顯者,是不論“情陷夜中環”還是“縱橫四海”都將上列的兩條偉大主橋循環再用,且用得不厭其煩,其大膽厚顏得簡直不能不叫人佩服。要是尋常編劇佬,在今日這時世,還敢向投資老板賣出這種橋段,相信不被人挖苦奚落至體無完膚不可。然而,誰叫那是王晶大哥?

  偏偏諷刺的是,印象中這兩部劇集當年在亞視卻似乎都創下了一定的收視成績(也至少起碼引起觀眾談論過一陣子)──也許原因之一,只是當年的亞視實在已弱得不能再弱?想當年,“縱橫四海”熱播之時,筆者早就對此劇覺得有點反胃,而且對它能得到這樣的“回響”非常不解與不忿。若要歸咎為單純明星效應,亦殊不可解,只因參予本劇演出的,除了陶大宇、葉德嫻等較有號召力演員之外,基本也並無太有份量的演員。難怪“老表你好o野”一劇的編審仁兄曾公開表示,在本地的電視劇市場,根本就容不下太大的創意空間(大意)。

而“情陷夜中環”的情節之例牌陳腐,可說比諸“縱橫四海”也完全不遑多讓。美其名曰以揭露保險業界黑幕為號召,但實則除了走回傳統肥皂劇公式套路之中,似乎亦一無看頭(這與近年頗多無線劇集情況相似,不管把主角背景設成是哪一特別的專業行業,但骨子裏仍然不脫那傳統老套公式)。首先是,葉璇飾的女主角原為大保險公司集團主席謝賢私生女,光是這個陳設已叫人倒胃十足;其次,再加一個黃浩然飾演的“奸仔”不擇手段借著谷祖琳所飾的“太子女”與自己的關係不斷向上爬,最後甚至起壞心要把謝賢也除掉……簡直已陳腐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步。“成件事”似乎都變成了一個我說過的茶餐廳套餐定食,可說完全沒有半點驚喜,顧客的唯一選擇只能是吃與不吃。

  以往,曾經有位業內前輩告誡過我,一切藝術創作過程中“大橋”無須創新,因已根本無法創新,創新只須存在細節當中,並言及所謂“失諸毫釐,謬以千里”的道理。唯如果在創作過程中,連創作者自己也不能先感到感動、興奮的話,敢問出來的作品又將有何感染力量和價值可言?固然,坊間也實在不乏很多僅能滿足創作人自己的感動興奮,卻讓普羅大眾倒胃和抗拒的例子,最近和最典型的例子莫如名編劇周旭明繼“天與地”之後主編的另一劇集“心戰”,此劇每一集中,觀眾只見到每位角色都不免在鏡頭前喋喋不休,大講一些在普羅觀眾看來十分造作而費解的冗長對白,尤其主角之一鄭少秋那股總如溫吞水般的演繹對白風格,更不時會讓人有種厭煩之感,而且全劇完全集中於角色心理狀態的細緻鋪排,劇情進展極緩,可說完全違反了觀眾的觀劇習慣邏輯。新意算是做到了,但如果同期有“縱橫四海”這類劇集可供替代選擇的話,會否流失大量觀眾大概將成一大疑問。

  也許一切創作,第一階段要問的問題,只是有與無?其次才能再問好與壞?也就是,先要問有橋無橋?連基本的橋也沒有,還談什麼創作?然而,在有了基本創作技巧,熟習了基本創作技巧之後,創作者很多時就易於只淪為純粹的工匠。唯創作的世界永遠天馬行空,充滿太多神秘元素。能在創作中既能充份滿足自我,又能滿足受眾者,就足稱為最具“天才”,與最“幸運”的大師矣。

  “情陷夜中環”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部陳腔濫調的肥皂劇,無論如何都與經典夠不上邊。可笑亞視在一個名為“經典導賞”節目環節中,只因其劇名有“中環”二字,就請來一些專家學者,不斷為中環的發展興衰來上番解說,真可謂有點“九唔搭八”。

  附帶一提,近期“歲月留聲”播出的“鱷魚淚”,個人認為劇情拖沓鬆散,同樣屬肥皂劇,可觀性似遠不如“變色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