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武俠劇填詞達人鄧偉雄先生

  偶然聽到香港電台逢周日下午播出的一個很適合如我這類老餅收聽的節目"電視風雲半世紀",端的聽得有點津津有味。顧名思義,節目圍繞著香港電視數十年發展回顧為題,每集專訪一位業界的老行尊嘉賓,暢談當年電視圈點滴與個人在電視圈生涯經歷。如剛過去的幾集,就分別訪問過資深電視人徐小明先生,以及一位個人一直非常敬佩的資深創作人兼填詞人鄧偉雄先生。

  一直以來,對鄧先生歷年為多首電視劇主題曲插曲創作的詞作,都十分傾倒偏愛,佳作可謂不勝枚舉,其水準之穩定,用字修辭之優雅、準確、工整,意境之或浪漫詩意,或豪邁激昂,均覺在在不在黃霑、盧國沾等大家之下,從中不難看出,非本身具有深厚國學功底實不易為之,尤其擅寫古裝武俠情懷的曲詞,個人甚至有一主觀評斷,由他所寫的此類詞作,實在不作第二人想。他所寫的"春雨彎刀"、"鐵血丹心"、"一縷情"等,俱是個人心目中的其人代表作。是次難得的訪問中,他向主持人透露,原來由於興趣及創作工作的緣故,他曾大量讀遍中港台很多武俠小說,以至敢誇下海口,謂一百種成書於九十年代以前的中港台武俠小說,他看過的至少已達九十種。這就無怪乎他寫起這類武俠劇詞作來,每每那麼得心應手,佳作紛呈,彷彿渾然天成。訪問中,他還提出填詞的其中一個重要竅門,是注重節奏感,即以節奏配合用字的虛實強弱輕重,實在值得每個填詞初學者緊記用心學習者。以其如此豐富閱讀武俠小說心得,猜想有天他如有心從事武俠小說創作,大抵也可輕描淡寫信手拈來,殊非難事。

  不過,我以為,其填詞的成就,畢竟還在其劇集的創作策劃的成就之上。

  又,據說,他在事業有成之際,曾毅然下決心投身大學進修中國文學,足見其對國學之熱愛投入程度。這不期然令個人聯想起一位在編劇行內相交日子頗深,一直以來都十分敬佩的,知識份子良師益友──此君亦曾在失意下崗之時,毅然選擇重返校園,花兩年時間去進修中國文學。這年頭,在香港這樣一個功利社會,能具如此抱負與勇氣決心,又付得起這種代價的"呆子"試問又有幾多?

  談到創作心得,他還提出一個在行內可算為頗老生常談的論調:故事原來來來去去總脫不出那幾大類,因此故事其實並不重要,重要者乃在於人物性格的設計,以及情節上的細節。雖是近乎老生常談,但卻顛撲不破,很值得每個創作人的認真深刻反思者也。由此引伸,原來故事可以老套,人物性格與細節設計卻不能老套。


  最後,他還說,他認為本地的文學研究領域,未來應至少包涵三種範疇,即流行曲詞、武俠小說,以及電視劇本。然而,金庸的作品,知名填詞人如林夕、黃偉文等人的詞作,近年雖已越來越受到受眾和藝術界的重視尊崇,但說到電視劇本嘛,形勢則似乎遠遠未可企及。印象中,似乎只有杜國威的多齣舞台劇劇本,才得到過比較顯要的藝術評價。另外,在產量上,本地現時幾乎定時便會批量生產出一定數量的電視劇劇本與流行曲詞,原因很簡單,是有市場需要,而既有市場需要,自有人才的不斷供應投入──舉例如流行歌手新人吧,我就常常想不明白,既然都說本地唱片市場已日漸萎縮,呈現不景氣,然為何每天卻還有那麼多的新人面孔不斷投入市場,受到唱片公司的力捧,以至本地的樂迷根本就連這些新人面孔,以及他們所唱的新歌都沒機會,沒時間好好消化認清一下?難道本地的流行曲消費市場又真能容納得下每天不斷湧現的那麼多新人新歌的加入競爭嗎?這會否已形成一個供過於求的極端畸象?至於說到武俠小說,對其今日究竟還有多大的市場需求,作為半個武俠迷的個人實在卻已不大感樂觀了。或云,現代的經濟社會,早已進入一個只有主動創造出消費者需求,才能生存下去的時代。創造消費需求,也似乎正正是創作的另一門最高學問。要從中突破成功,難道最有效的途徑,正就是不斷以量增來博質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